about 9 years ago

這一部分講的是如何怎麼畫產品與 Growth 的 Roadmap。

一個 Project 有百百個功能,究竟怎樣排優先權。其實這也有系統性手段,這是我前一陣子從 Andrew Chen 與 Brian Balfour 開的課學到的,真是讓我大開眼界,這篇是我的上課筆記:

Step 1: 將功能分成:產品組 / 成長組

首先你應該把所有產品功能分成兩組,產品功能組與成長組。這兩組的差別主要在於「能不能促進指數型成長」。

比如說「產品組」類型的功能:

  • 不會形成 loop 的功能
  • 線性 Channel 上的漏斗相關功能
  • 只針對舊用戶
  • 跟漏斗離超遠的功能

這些功能是可以做,改善產品品質。不是不好,只是對於「成長」效益可能低超多。

Step 2: 認識用戶種類

一般產品的用戶分成五群

  • Core user (核心用戶,什麼隱藏功能他都知道)
  • Active User (一般日常用戶)
  • Casual User (很偶爾才用一下的用戶)
  • Uniques (已經到你家門口逛了,但還沒有啟用)
  • Channel (外面的人,比如說 FB 或 Google Search 上的人)

人數數量:Core user < Active User < Casual User < Uniques <<< Channel

如果你要開始做成長組的功能,建議從面向 New User 部分的功能開始 tune,做完了開始做 Casual User 。

Step 3 : 找出分群用戶會接觸到的表面 ( Surface )

比如說:

  • New User 會碰到的「表面」就是 onboarding workflow
  • Casual user 會碰到的「表面」就是 push notifications
  • Non users 會碰到的「表面」就是 Google SEO

盡量找出越多「表面」越好。

調整方向就是面對 Surface 上會遇到的細節。

Step 4 : Growth Project 的「價值」

這裏有一條算 Growth Project 價值的公式:Reach * Project upside from growth model * Success rate of test

  • Reach 會碰到多少人
  • Project upside from growth model 大致成功上限是多少。比如說註冊率 5-20% 是可能的,提升到100%是不可能的。
  • Success rate of test 此實驗的成功機率

一般來說建議 focus 在 Maximizing upside(高價值功能)。因為這才是團隊可以控制的,但是「Test 成功機率很難掌握」。

Step 5: 做計分卡排序

比如說以一般的網商的例子來說

Step 6: 再跟開發成本比較

Step 7 : 只做高投資報酬率的部分

名詞解釋:Slam Dunks

  • Growth Multiplier 上升 > 20 %
  • 針對已存在的 loop 做簡單的加強
  • 原本有做,但沒做好的功能拿出來做。
  • 例子:
    • 改善 Landing Page 文案
    • 把註冊頁面簡化

名詞解釋:Quickies

  • Growth Multiplier 上升 > 10 %
  • 成本比較低但 Growth Score 沒那麼好的改善。
  • 比如說 SLAM DUNKS 改了三四次後就會變成 QUICKIEs

名詞解釋:Moonshots

  • 當你都沒有東西可以 tune 的時候
  • 改去找更大的 channel
  • 不要一開始就想著 + channel。+ channel 未必是好是,可能會傷害舊有 Channel 造成的成長效應。

總結

其實這一篇的技巧都是在講

  • 不要通靈到處亂試功能
  • 只專注在「自己能夠控制的成長環節」
  • 不能控制( 如新增 channel、成功率無法控制 )的部分不做
  • 專注在把已經有的功能「做好」、「做滿」
  • 就我個人的經驗:調整 Landing Page、強化 Onboard、強化 Referral 都是蠻容易灌籃成功的項目。

(待續)

← Growth Hacking 的系統性方法 Part 1 - Find your growth model [Growth Hack] 我該不該追求差異化? →
 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